星期二, 4月 17, 2007

台灣的生物科技有未來嗎?

彭作奎談生技》生技商機≠就業機會

在全球掀起生技產業熱潮後,政府對生技產業的期待頗高,台灣跟進發展生技產業。國內各大學競相增設生技相關系所,2000年以後新增的生技系所超過60個,每年畢業生(包括學士與碩博士生)約在3,000人左右。

但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科技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兩兆雙星」產業的半導體、液晶面板和數位內容等三大產業,人才供不應求;唯獨生物科技相關領域系所學生, 約有超過半數的人可能找不到工作。因國內生物科技產業在2007年到2009年間,每年人力需求僅約1,000人左右,且逐年下降,生技相關科系畢業生供 過於求嚴重。

產生生技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有脫節現象的主要關鍵因素,與生物科技產業特性有關,造成研發與商機間產生時間落差,讓人有生技商機看得見卻摸不著的感覺。美 國生技產業自1975年成立第一家公司以來,吸金超過3,000億美元,除安進及基因科技營運成功外,絕大部分生技公司並未獲利。

近年來台灣健保食品等機能性生技產業有不錯的發展。但生技產業80%之市場屬於醫療產業,必須結合基礎醫學研究至臨床試驗之縱向整合。由於產品開發期長, 新藥研發常需要17年左右,投資金額動輒數10億元,加上目前人類對生物系統和運作程序知識有限,生物製藥業涉及許多不同學科,成功率僅有10%左右,國 內企業家少有人敢冒險;使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的期待有相當差距。

台灣生技業尚處於萌芽階段,其公司規模大小、人才資金投入與市場無法與國外大廠競爭。目前台灣上市上櫃生技產業之研發費用投入,約占營業收入淨額約4%左 右,與國外大廠動輒數十億美元,差距頗大。而且,生技公司大都從電子、石化、造紙等產業轉投資生技公司,若要將大量研發費用投入生技產業,須先克服回收期 過長與高風險問題。

目前台灣生技產業是以專注於研發的小公司為主,占半數以上,每家公司的研究人員都在個位數。而上市公司不到三成,公司雇用的員工約在100人以下。顯然生技產業不是勞力密集產業,最需要的是高級研發人才。

此外,不論美國或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是仿效矽谷模式來運作,但複製此種模式有所缺陷,因為藥物研發流程較難明確分工,必須整合相關學科進行研究,無法以模 組化方式生產;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生技產業各自為政的研發與商業模式,以生技大廠為龍頭,加強垂直整合,打破今日生技公司百家爭鳴現象,才有創造利潤可 能。

為加速生技產業之發展,除政府已大量投入研發經費,孕育創新生物技術及人才,提供實驗研發階段的研發補助及推動創業基金,減低研發風險外,大學更應加強跨校與跨學科學術研究,整合跨領域技術與功能,將實驗室技術有效而快速產業化,掌握生技商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作者是中州技術學院校長,曾任農委會主委、中興大學校長)

【2007/04/17 經濟日報】



  想想十五年前我也是懷抱著這樣的夢想進中興獸醫,沒有唸完一來是不認真唸書,在校時外務太多。真正讓我放棄夢想的原因,是看了實驗室還有出國進修的學長姊,耗廢多年仍沒有啥名堂,而且,就如文中還云,除了那兩家比較有名的上市生技外,現在上市公司大部份還在燒錢,很多都已經燒了十年以上了,還沒有個眉目。
  我同學在NYU唸電腦科學的博士,要幫助實驗室中的基因排序專家,找出ATCG排序出來的蛋白質結構,結果發現一件事:大自然不讓人類輕易解碼,雖然我們已知ATCG的排列組合可以出現二十種胺基酸,但二十種胺基酸所組成的蛋白質結構,規則還在用人工編排歸納中,即然大自然的規則還沒破解,何來模組化?意思就是:請生物相關科系的學生,乖乖往學術路上發展吧!想要靠發展新藥發大財,可能比雷打到的機會還要低。
  前陣子有人找我談財富第五波,用多層次傳銷的方式來拓展健康食品和美容用品是常見的事。可是,傳統通路現在也在持續吸收這些被直銷商教育過的客人,未來傳銷和店鋪兩種通路是繼續並存的,隨著特殊健康食品的專利到期、新配方出現、新的更小更快速檢查儀器出現,我預估十年後,會有很多醫生把保健納入營業項目,壓縮一般的通路及傳銷商的空間。

  台灣真正能做的,反而是和新藥研發這種不切實際的夢想說再見,致力利用電子廠的技術,來開發The End of Medicine裡,把檢測儀器不斷昇級,在十年內讓地區小醫院都有能力負擔的地步,如此一來,針對自己健康不足的地方去做補強,還比較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