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她同學朋友間最大的「中人」, 處理人際間的手腕非常高明,我每次問她禮要怎麼送,紅包要怎麼包,電話要怎麼回,母親會給我當時最適當的解決方案,跟著做都讓受對待的一方很愉快。這與母親的原生家庭有關係,而她自從去管老爸的工廠,管理一百多人,身兼總經理加會計,想必技巧更純熟。後來台灣玩具產業沒落,老爸大頭病硬要繼續做,因此工廠賠掉。母親沒辦法,跑回學校教書時,校長、主任和各組長還有其他老鳥老師,都整不到她。但是呢?幾乎每一兩年,都有同學、朋友報母親明牌啦、那裡的房地產啦,前幾任的校長還報給她恆毅中學後頭的養豬地,現在已是一長排大樓了;二三十年前,美國的同學幫老公募資,要她花一萬美金買他先生的股票,現在她的同學住在加州Laguna beach值三千萬美金,吃飯可以看海豚跳躍、鯨魚噴水的大豪宅裡,老公是加州最重量級的企業家之一,亦是蓋海洋博物館的第一選擇;還有曾有機會20多年前買的溫州街公寓,母親都推出門外。現在看到那些房地產、那些股票,都讓母親扼腕。
母親一直不敢投資是有原因的:嫁錯人,錢要放在身邊才安全,貿然投資要是賠錢,那小孩和她需要用錢怎麼辦?再加上丈夫看著自己家的價格水漲船高,想把房子賣掉分掉,這樣強烈的不安全感,當然會對任何有可能賺錢但亦有賠錢風險的東西心動但「不敢」行動。這是我今年初悟出,和母親討論的結果,她後來自己也承認這個不安全感才是她沒有去投資的真正原因,我們家並不是沒有機會多兩三間 房子。只是,嫁錯人大大影響理財行為。
母親七年前罹患淋巴癌,去年又復發,所以和我研究怎麼脫產,免得房子變遺產老爸跑來爭,記得張律師跟我說:「訴諸離婚的話,我想法官一定會判離的。但你爸爸有剩餘財產的請求權,就是你們那間房子,這時侯就要賭了!你爸已74歲,沒啥正常收入,要是法官基於『社會成本考量』判把房子分一半給他,你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如今出乎我和母親預料,老爸先走一步,天公伯總算還我們公道,只是花了我們四十年。
恐懼主宰了母親的一生的投資決策,所以她投資太電從38一直放到下市,始終不願意出手認賠!實現虧損實在是令人無法接受。但也因此失去投資其他標的再把虧損賺回來的機會。這是機會成本的問題,即便我已和母親溝通過很多次,最後,還是眼睜睜看著那5000股的太電變成壁紙。和大多數上了年紀一樣的女人,犯了很典型的「售盈守虧」的心理。
母親老是說「偶沒依咧運」,但以兒子的眼光來看,她從來沒有把心思花在投資這檔事上,無法從投資獲利是理所當然。在當時的時空下,法律無法平等對我們;等到法律修得比較公平時,我們已經長大了,而母親年紀也大了,母親就更難跳脫那種保守財產的心理了。
理財觀的確是受生活經驗影響很深,除了讀書向高手學習外,另一條路,就是改變生活上的朋友圈,讓自己和高手多接觸多聊天,慢慢改變觀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