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自大塊節錄
講題:一個自在安適的所在 - 心靈的閱讀
主講人: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金石堂「我的書店」第七季人文沙龍講座,第三場講座於
當「我」開始變得重要相對於其他領域的閱讀,心靈閱讀是較新的閱讀面向,可以追溯自民國72年遠流推出由吳靜
在 民國62年左右,台灣也經歷了一波不景氣,但那時候失業人口沒現在多,主要是因為在城市失業的人可以返鄉回家去幫忙,大家族可以吸收失業人口。但是現在 社會產業轉型,大家庭結構崩解,無法再像以前一般吸收失業人口。而且生活成本越來越高,一個人的薪水可以養活的人數就越來越少,以往一家之主可以養活整家 人的情況大為改觀,一旦家庭裡有人失業了,馬上就要嚴重影響生計問題。因為每份薪水可以照顧到的人變少了,所以選擇能照顧的人家的優先順序就變得很重要, 無法照顧到關係較疏遠的親屬,也直接影響到大家族的瓦解。
在以往的社會裡,「我」是不那麼重要的,重要的是家族,一個人做什麼事都是關係 到家庭的榮辱。現在個人被拋出來,脫離了家庭,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存在而努 力。就連父母親要照顧小孩都比以往要來得費力,以往的小孩子像是社區共有的,鄰居、朋友都會幫忙看著小孩,但現在的父母就得獨自負擔起時時刻刻看顧小孩的 責任。也因為生活成本高,又沒有其他人幫忙照顧小孩,都市裡的生活又不像在鄉下般安全,使得現代父母過度地看顧小孩,讓小孩子失去很多自主的能力,到了該 自立的年紀仍舊非常依賴父母,也就形成現在日本人提出的「單身寄生族」。
面對現代生活,現代人最缺乏的是三種能力:一,獨處的能力;二,親密的能力;三,放的能力。
獨處的能力
當 前SARS風暴下,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居家隔離的情況,如何面對自己而能夠平和地獨處,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成熟度。即使今日大家庭結構瓦解,台灣社會 中人際互動仍很頻繁,對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要求越來越高。每個人被要求能夠擁有各種面對他人的能力,但卻忽略了面對自己,也因此我們越來越無法習慣自處。 以往,個人被家族壓制住,現在則是被人際關係給壓制住,一旦被迫要獨處面對自己時,便考驗著我們個人有沒有能力去面對孤獨的能力。
天下文化的《心 靈地圖》和知英文化的《孤獨》便是較深入地談一個人的自處,我們可以透過書培養自己怎樣孤獨,培養一個人和書、和音樂、和風景對話的能力。 一個人去旅行是更深入地練習孤獨的方式,抽離開所有熟悉的週邊,進入與自己不再有關係的環境,可以更深刻地體驗孤獨。另一個方式是禪三、禪七之類的宗教活 動,利用宗教靜坐的強迫,讓自己與外界隔離。閱讀也是養成我們自處的方式,一個人面對書,體驗「慢」的感覺,現代都會人的生活速度都太快,閱讀的「慢」也 可以幫助我們抽離快速的日常活動。
親密的能力
第 二種能力是親密的能力-如何去面對與自己親密的人的能力,不管是對配偶、 情人或家人。目前的離婚率比二、三十年前高出很多,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同樣也 是大家庭制度瓦解的緣故。以前夫妻吵架時,幾乎都會有其他的家族成員甚至鄰居出來相勸,夫妻間不會越吵越嚴重而分離。但是現在的家庭結構卻失去了這種機 制,少掉了這種家族「壓力」來防止夫妻離異,自然離婚率便比以往高多了。同樣的道理,很多男生自學校畢業後入伍服役,常會面臨「兵變」的危機。兵變的原因 不光是很多人以為的,是女生進入社會工作後,認識有事業基礎的男性朋友,然後開始變心。其實很多念書時的學生情侶,在交往後不久便覺得彼此不適合,但在班 級、學校裡都是認識的同學的壓力下,不好意思分手,等到畢業,所有人際關係上的壓力都消失了,也就很容易分手。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同性戀情侶上,很多人以 為同性戀者的交友關係很亂,快速地分分合合,但一對夫妻吵架要分開,會有人去勸合(雖然跟以往相比是少了很多),可是一對同性戀伴侶吵架要分開,是不會有 人去相勸的,說不定還幸災樂禍地叫好,以這種人際網絡的關係來看是如此的。
以往的夫妻很難離婚,在於大家庭環境會逼迫兩人培養出關係來,所謂少年 夫妻老來伴,但是這種關係都不是激情。在文學或電影當中看到的愛情,大都是激情,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愛情,所以文藝作品中偉大的愛情都必須伴著死亡。「老來伴」的這種關係很難描述,例如去年上映的電影《長路將盡》,描寫英國作家艾瑞絲?莫 鐸(Iris Murdoch)的晚年夫妻生活,便難得地探討到一點這種況味。維持親密關係的難處,在於如何處理自己缺點暴露在對方面前。伴侶間的爭執,常出因於對方指 出自己的不完美;那些不完美之處往往是自己心知肚明,自己都想逃避掉的,但卻又被對方明白地指出,因此就容易惱羞成怒。所以要處理好親密關係,便要知道如 何與自己的缺點共處。
處理親密關係另一個重點是,對中年危機的處力。以往談女性的中年危機是談空巢期-子女長大離家,丈夫在外工作。也因此女性很 早便開始處理中年危機這個問 題,也比大多數的男性有更多管道來面對,相對之下,近年來才開始關切這個問題的男性便少了很多機會去培養應對的能力。二、三十年前台灣經濟剛起飛時的男 性,他們一直到退休前對事業都有無限的動力,但現在的男性因為整體環境的因素,在中年時便容易看到自己在事業上的限制。但因為早年多把精神放在事業上,對 家庭關係並沒有好好經營,一旦看到自己在事業上的限制,心力便無法全放在工作上,想要把多一點心力移到家庭時,家人卻已經運作出自己的生活模式,也容不下 到這時候突然多出來的關愛父親角色。而且許多男性很早便成家立業,愛情對於他們來說一直都具有新鮮感,現在多餘的時間、精力得要有地方可以抒放,自然便容 易導致婚外情發生。因此對於男性來說,親密關係的培養更是重要的功課。
如何放的能力
第 三種能力是let go的能力,也就是「如何放」的能力。什麼東西是必須放開的,不只是僅僅抓牢。學習「放」,得面對兩種情況,一是不確定性,一是要捨得。現代人的生活中充 滿各種不確定性,充滿無法預測的無常,所以就讓人想緊緊抓住身邊所有的東西。心靈工坊的《當生命陷落時》便談到如何去面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當很多東西無 法掌握時,「放」是讓自己活得叫安適的方式。當然,要放,就要捨得,不只捨得實際的事物,還要捨得名聲,甚至是捨得別人對你的需要感。
現代人的心靈往往被快速變遷的社會所煩亂,想多瞭解自己,多選一點心靈類的書籍自我培養時,獨處的能力,親密的能力,放的能力,這三種能力大家參考的三個方向。
延伸閱讀: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Mitch Albom/著,白裕承/譯,大塊文化出版。
《煉心術》,Tara Bennett-Goleman/著,陳正芬/譯,大塊文化出版。
《人生的9個學分》,Barrie Sandford Greiff/著,周靈芝/譯,大塊文化出版。
Just the record of life. The observation to macro economic, investment, social life, food and wine.
星期一, 5月 26, 2003
一個自在安適的所在 - 心靈的閱讀
星期六, 5月 10, 2003
抓住日常隙影間的愉悅 - 生活的閱讀
講題:抓住日常隙影間的愉悅 - 生活的閱讀
主講人:韓良露(作家)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輯)
時間:4/26 下午2:30-4:00
金石堂「我的書店」第七季人文沙龍講座,第二場講座於
生活不等於活著
韓 良露首先提到,進入20世紀後人們開始注意到「生活」和「活著」兩者的不同,試著摸索生活的意義,思考在生存與工作之外,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散文是 探討生活最多的文體,例如法國蒙田的隨筆文章,裡面描述了他如何散步、喝酒、閱讀。洪範出版楊牧編的幾本豐子愷散文集,內容也同樣是關於這種生活間的大小 事件,也是以散文書寫生活中的種種閑趣。
我和…之間的感覺
至於許多關於飲食、行動、收藏等等的指南書籍,算不算是生活閱讀類的書呢?這些關於許多how to的書,教人怎麼走、怎麼吃、怎麼玩、怎麼看,與生活相關,但並不能算是生活閱讀的書,因為它們只處理與物相關的訊息,不處理感覺的。
生 活閱讀最重要的特色,便是專注在人與某種生活上事物的關係,有種「我和…(某事物)之間」的感覺,就是生活書寫最主要關注的地方。例如現在大家最關注的 流行性疾病這件事,蘇珊?桑塔格寫出了《疾病的隱喻》,關注人與疾病間的關係,人對待病人的態度是怎樣,而不僅僅是關於疾病的資訊而已;歐陽應霽的《設計 私生活》和《回家真好》,不只介紹設計師的產品和美麗的屋子,而是在處理人與設計品的關係,人與居所的關係。生活的關鍵就是在日用物品上用不用心。
法 蘭西絲?梅耶思的《托斯卡尼豔陽下》和《美麗托斯卡尼》,除了是一個美國婦女搬到義大利鄉間居住的情形之外,同時也是她破碎的心靈在托斯卡尼逐步修整的 過程,是一個人跟家的關係,以及她重建家庭的過程。《萬里任禪遊》(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寫的是利用摩托車旅行,以及作者與摩托車、修理工具間的關係。這些都是處理人和某種事物間的感覺,有情感的部分,而不光只是描述 外物而已。好的生活閱讀可以將其所寫的事物描述得很有特色、很誘人。
訂定主題的生活閱讀
黃 健和表示,騎車也是可以有各種主題的,以自身的經驗來說,他去年在法國進行單車旅行時,為自己訂了一個品嚐平價紅酒的主題,到法國各地去品嚐當地的紅 酒。旅程由香檳區出發,經勃根地、普羅旺斯,一直到馬賽為止。就算騎車四處旅遊,還是要帶書,在單車後兩大袋行李中,有一袋便裝滿了書:米其林指南、介紹 民宿與景點的書、各種遊記。在更前一年也做過另一個主題旅遊:梵谷,自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發,沿著梵谷旅居過、畫中出現過的地點逐一拜訪,梵谷主題的後半 部就接著下一年的法國之旅,繼續追索梵谷的腳蹤。做梵谷主題的旅遊,書也是不可或缺的,關於荷蘭、梵谷、藝術的書都是必需品,生活和書籍變得互相需取。
非專業才有趣
韓 良露接著表示,生活閱讀中寫得比較好看的書,都不是專家寫的書,因為生活不是專業、不是生意,也不是責任。一個登山專家寫的登山書,讀者看了一定是覺得 很了不起,可以完成這麼多超越體能的任務,除了佩服之外便沒有其他的了。但比爾?布萊森的《別跟山過不去》這樣由一個非專家所寫的書,卻將登山的經歷寫得 很有趣,有各種掙扎著爬山與不爬山的理由,與各種遇到山的不同心境,大部分讀者看了都能會心分享,這些都是在登山專家的書中所不會出現的。
生活書寫必須保持非專業、非工作的原因,是因為變成專業時,難免會摻雜進各種利益和立場,便容易失卻其中的樂趣。一些文人在談非專業領域時,會有一種瀟灑,其原因便是不受利益的牽絆。
留有餘裕的空間與時間
生 活閱讀之後,轉過頭來看閱讀生活,就是將生活當作一本大書來閱讀。我們得對生活中的事物感到興趣,並且專心投入,有時間跟空間去專注於其中,才會變得有 意思;觀察,投入,然後抽離,這樣才能好好地瞭解一件事。比如說觀察各種球類運動在不同地區的興盛狀態,也可以看出該地區的民族性:美國人愛美式足球,顯 示出該地區的人較喜愛蠻力;歐洲人喜踢足球,因為足球比賽經常有小動作出現,反映出歐洲人較喜愛靠小動作,這也是一個另類的切入點。
黃建和認為 「不務正業」是生活閱讀很重要的因素。把生活與工作切開,「不務正業」會讓生活開始發酵,開始變得有樂趣。生活過得精不精彩,有幾個要點:第 一,要有好奇心;第二,要具有想像力;第三,充滿熱情去讓自己的生活產生新的變化;第四,付諸行動。如果缺乏這些想自生活找變化的動力,生活仍舊會一成不 變。
套句論語裡的話來說:生活而不思則枉,思而不生活則怠。在生活中要能夠留下一些時間及空間,才能閱讀和寫作,抓住生活中片刻的領悟和喜悅,以新的心情、新的角度,才得以發現新的事物,而不只是用固定的、習慣的方向去思考。
星期五, 5月 09, 2003
航向未來的過去 - 經典的閱讀
本文節錄自大塊文化的事後整理
講題:航向未來的過去 - 經典的閱讀
主講人:南方朔(新新聞雜誌總主筆)
時間:4/12 下午2:30-4:00
大塊文化於今年四至六月,在金石堂大安店「我的書店」舉辦人文沙龍講座,本季的主題是「書房漫遊」。我們邀請到六組不同的講師,每兩週為讀者談談他們 不同面向的閱讀生活,與讀者們分享他自閱讀中得到前瞻觀點、人文情懷,以及對閱讀的熱情。第一場講座於
讀書有助於自我的提升
南方朔在講座一開始便為讀書的實際功用做了說明:在社會中往上升的階級一定是勤於讀書的,肯讀書的人也是會不斷往上提升的。南方朔也以自身的例子作證,因為大量讀書,他可以由貧困人家的子弟跨越到目前看起來還不錯的狀況。
經典是可以一再重讀的
經 典書籍,就是思考各種最根本問題的著作,探討的是最基本的價值。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對經典所下的定義是:「經典是我們常聽人說『我在重讀……』,而不是『我在閱讀……』的那類書。」經典裡面有太多的訊息可供讀者發掘,不 管再讀多少次,都會有新的收穫。
經典是思想的根源
談 到閱讀經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瞭解各種思想的源頭,從頭建立起各種思想的完整概念,也要讀各種解釋經典的書,才能把知識融合起來。因此,現在教改談中小 學的教程如何改,大專院校改制、設立等問題,另外也很重要的是,在大學的通識教育裡放進閱讀經典著作的課程也必須重視。透過閱讀經典,大學生才能對知識有 全面性的瞭解,不只是依賴片段知識的拼湊,始終無法掌握各門學問的全貌。美國長春藤盟校要求學生花許多時間讀經典,而且排出各學科最頂級的教師來帶領學生 閱讀經典,這些一流大學對待經典的態度是謹慎而慎重的,也看做是培養一流人才的最基礎教育。
近代漢學的傳統不被延續,許多人只讀外國書,但讀外國 書卻不是以外國人的方式去理解,因此只看到學問的表面,只能隨著潮流翻滾、變遷。讀西方著作,一定會 碰觸到神話、神學、莎士比亞,這些都是西方各種著作裡都或碰觸到的經典,因此要閱讀西方的著作還是得自源頭讀起,各種閱讀才能夠貫通,才能有完整而全面的 概念。
經典具有實用價值
從經典當中,可以 發現人類文化初始的面貌、族群與國家的建立過程、書寫的開端,由此認識人類文化共同的基因。經典著作對人類影響的深刻程度,已經變成人類 的共同基因,後世的文明便是在經典上不斷發展、茁壯,也不斷產生新的經典。現代人類生活的快速變化,文化融合快速發展,所以經典並不限於古老的著作,新的 經典也不斷地產生,只要是探索最根本問題而讓人一讀再讀的書便是經典。
閱讀經典,對於學生來說,可以助其建立清晰而基本的概念,往後出社會工作,思考事情更能掌握問題的核心,思考人生的問題也更能抓到最基本的要點。況且目前景氣不佳,閱讀經典也是最經濟、同時收穫最大的閱讀方式。